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图书勘误 >【勘误】2019版资格 高分题库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勘误】2019版资格 高分题库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共勘误2
按勘误页码排序
按勘误时间排序
查找
  • 试卷第125页答案第65页 2020-10-26
    错误
    2.A【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的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更正为

    说明:此题在不同的著作中有不同的解读。我们建议按照王道俊著作选

    支持D

    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人民教育.2009年5月第6版.2009年5月1印                                          教育心理学-姜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文字)
    2.品德发展的动力
    品德发展的动力是儿童与青少年品德的内部矛盾。这种内部矛盾是:在作为主体的儿童与青少年同作为客体的外界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与青少年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同他们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动力。这个观点中有三个重要内容:一是动力产生于活动、实践之中,统一于活动、实践之中,并实现于活动、实践之中;二是新的需要是这对矛盾的活跃的一面;三是新的需要能否获得满足,关键在于原有的心理水平。新的需要在人的品德内部矛盾中代表着新的一面,它是品德发展的动力系统;原有心理水平和原有的品德结构是通去反映活动的结果,它在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中代表着比较稳定的一面;新的需要和原有心理水平或品德结构的对立统一,构成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形成其品德发展的动力。


    支持A

    姚本先,周兴国主编. 教育理论[M]. 2002

    教育学.王道俊 王汉澜.人民教育.1989年12月第2版2000年4月14次印
    为学生所接受的新的社会道德要求与学生原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

    李保强主编. 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辅导全书[M]. 2006
    赵玉英,张典兵主编. 德育原理[M]. 2008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乎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而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引起学生新的道德需要与学生原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解决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必须通过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的解决而实现。


  • 试卷第135页答案第70页 2019-09-21
    错误
    11. 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参考答案】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是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道德上的表现。道德行为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道德行为是融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外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也就是说,道德行为不只与道德认识有关,还与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不一定会表现出好的道德行为。 12. 德育应该遵循疏导性原则,因此,正确的德育要严禁惩罚。 【参考答案】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德育过程的确应该遵循疏导性原则,疏导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但是,这并不等于德育过程要严禁惩罚。实质上,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适当的惩罚有助于良好品德的形成。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①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②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等。但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否则将伤害学生的自尊,或导致更严重的不良行为,如攻击性行为。惩罚不是最终目的,给予惩罚时,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惩罚与错误行为的关系,使学生心悦诚服的同时还要给学生指明改正的方向,或提供正确的、可替代的行为。所以,德育过程要以正面教育为主,遵循疏导性原则,但恰当的惩罚仍然是必要的。
    更正为
    11. 德育应该遵循疏导性原则,因此,正确的德育要严禁惩罚。 【参考答案】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德育过程的确应该遵循疏导性原则,疏导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但是,这并不等于德育过程要严禁惩罚。实质上,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适当的惩罚有助于良好品德的形成。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①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②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等。但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否则将伤害学生的自尊,或导致更严重的不良行为,如攻击性行为。惩罚不是最终目的,给予惩罚时,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惩罚与错误行为的关系,使学生心悦诚服的同时还要给学生指明改正的方向,或提供正确的、可替代的行为。所以,德育过程要以正面教育为主,遵循疏导性原则,但恰当的惩罚仍然是必要的。
这里空空如也~
没有收录此页的勘误信息哟!您可以通过意见反馈来告诉我们
  • 招教微信客服平台
    (添加微信客服
    随时随地答疑解惑)

  • 招教历年试题
    (6大学科
    100套试题)

  • 招教入编测试
    (综合分析
    “码”上知晓)

版权所有:北京山香时代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6-2023 山香教育 All Right Reseverd 京 ICP 备 15067719号-1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160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