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学习动机
1、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二、基本结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所以,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惟一条件。
2、观点: 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
3、评价:该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2、观点: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关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两方面含义: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
3、教育意义: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分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①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②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③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六因素:①能力高低;②努力程度;③任务难易;④运气(机遇)好坏;⑤身心状态;⑥外界环境
2、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强化: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期待:结果期待、效能期待
(一)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作为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一是直接发生途径;一是间接转化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一般而言,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1、定义: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种类
这是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的两种类型。
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进行的划分。
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这是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关键环节;
③迁移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1、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主张认知结构中的某些成分是决定迁移能否发生的根本条件。
安德森:认为产生式是认知的基本成分,由一个或多个条件——动作配对构成。
加特纳、吉克 :认为前后两种情境中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本质特性是关键。
强调通过社会交互作用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迁移的产生。
是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整合是新旧经验的一体化现象,即通过分析、抽象、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使新旧经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在结构上一体化、系统化,在功能上能稳定调节活动的一个完整的心理系统。整合可以通过同化、顺应与重组来实现。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1、定义: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①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反映活动的深度)感性知识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理性知识,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②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反映活动的形式)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
4、知识学习的作用: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1.实物直观: 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3.言语直观: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③运用感知规律(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1.感性概括,直觉概括,它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
2.理性概括,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理性概括是一种高级的概括形式,它所揭示的是事物的一般因素与本质因素,是思维水平的概括。
2.正确运用变式.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研究结果被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也可以说,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①痕迹衰退说(古老 亚里士多德、桑代克): 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消退随时间推移自动发生。
②干扰说(占统治地位):前摄抑制、后摄抑制 :是由于在学习和加快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
③同化说(奥苏伯尔):实质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④动机说(弗洛伊德):遗忘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压抑理论)
⑤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
https://www.shanxiangjiaoyu.com/zixun/20190121/8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