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教师资格证 (下篇)2019上半年教资考试(小学语文)面试:《记金华的双龙洞》 试讲片段
(下篇)2019上半年教资考试(小学语文)面试:《记金华的双龙洞》 试讲片段
发表时间:2019-03-30 来源:山香教育官网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 导入(谈旅游导入)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请坐。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喜欢。

师:你们都去哪儿旅游过呀?你说说。

生:去杭州的千岛湖。

师:你呢?

生:我去北京的。

师:去北京的哪儿呀?

生:哪儿都去的。

师:有什么收获呀?

生:人很多。

师:哦,人很多。你呢,孩子?

生:我去过青岛。

师:好,同学们,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出去走走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绮丽、壮观。今天,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的笔触一起去游览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 检查生字词和句子

A 师: 初读课文。要求:把音读准,把句子读通。读不好的语段,反复读几遍,好不好?

生:好。

师:好,开始!

(生自由读课文,教师行间巡视,并相机指导)

师:哦,胸有成竹啦,都读好了吗,同学们?

师:谁能读懂这些词。(屏幕打出一组词语: 浙江 仰卧 臀部 稍微 额角 蜿蜒 即使)好,你来。

生:浙江、仰卧、臀部、稍微、额角、蜿蜒、即使

师:字正腔圆,没错,谁再读读。

B 师:好,词语读好了,谭老师出些句子,你们想不想尝试一下?谁读这个句子。(屏幕显示: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生再读。

师:哦,在这个句子当中有一个词叫“明艳”,你能结合这句子,说说什么是“明艳”吗?你来。

生:我觉得应该就是明亮、鲜艳。我把这两个字分开,明就是明亮,艳就是鲜艳。

师:嗯,这是一种理解的好办法,还有吗?

生:我也觉得是明亮又鲜艳。因为映山红有粉红色的,也有红色的,红色特别鲜艳,也特别亮,所以我认为,明艳是明亮……

师:还有或浓或淡的……

生:还有或浓或淡的新绿。

C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读课文知道,叶老先生是四月份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四月份可是踏青游览的好季节,同学们,谁能把北山这种景色给我们读一读?你来。

师:真好,同学们,再看看一个句子怎么样?(出示: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试试!好,请你读。

生读“一条迎着溪流……”,老师纠正“一路”,生再读,有些磕巴,老师轻声地跟着读,并提醒“变换这个词不能读错,变换调子”,生重复“变换调子”

师:同学们看看,听听,“宽、窄、缓、急”多像一首乐曲,一首溪流的欢歌,谁再读读,能读出溪流变换的调子?

师:同学们,这真是看山山有色,听水水有声呀。好,同学们的字词老师放心了,现在,再给大家一点时间,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好,坐好准备,请你在默读的时候边读边想,作者是按怎样的游览顺序来写的?

师:想好了吗?谁说说。

生:他是按从下到上,从外到里的顺序来写的。先写了外洞,然后再写了内洞。还有没有补充的。

生:他是按位置顺序写的。

师: 详细地说说。

生2:他先写了洞口,然后再写了洞内,然后再写了内洞。

师:好,中间有一个游览的地点没有找到,同学们找到了吗,还有一个被忽略的,你说。

生:我觉得应该是从洞外到外洞再到中间那个叫孔隙,再到内洞。

师:来同学们发现了吗,作者是这样告诉我们游览顺序的。看——

(屏幕出示)

☆出金华成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教师读这些句子,引导学生读标红的文字。)

师:看看,同学们,一条线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作者就是这样且走且看,每走到一处景物,就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这样一边游览,一边描述,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移步换景。

(三)精读课文

师: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来写,文章的条理非常清楚,咱们读起来,也好像跟随着作者进行了一番游历,所以我们在写游记的时候,就可以用这种写作方法。好,同学们,理清了文章的线索,我们看看,一路游览,你觉得在游览双龙洞的过程当中,惊险的是哪一处?你说。

生:就是在坐船的时候,仰卧在小船里。因为,在外洞到内洞的过程中,他仰卧在小船里,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仿佛上下、左右的岩石都要挤过来,只要头抬一点点,就会碰到岩石。

师:好,孔隙大家看看是课文的哪个部分?哪个自然段。

生:第五自然段。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小声地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找着了吗?边读边想,孔隙有什么特点?

生1:我觉得孔隙非常小,只能容下两个人坐的小船。

师:还有不同的吗?

2:我认为孔隙很惊险。因为他说,他说如果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也就是表明这个石头都要掉下来一样,所以就说明很险。

师:感觉到一个惊险,同学们,作者并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这些特点,可是文章处处让我们有这些感受,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好不好?谁能跟老师合作着,读一读描写小船的句子?

师: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艘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

生: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生:小船一直小到只能两个人并排仰卧。

生:而且还没办法再容第三个人。

师:好,跟老师合作着来一下。怎样小的小船呢?

生齐读: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同学们,作者通过写船小,分明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孔隙的……

生:窄小

师:好,作者就是通过小船的窄小来写出孔隙的窄小,同学们,谁能接着往下读?来,你试试!

生:船两头都拉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面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师:嗯,同学们,这一部分告诉我们什么啦?在向我们介绍什么呢?

生:它在向我们介绍,船就随着工人随便走动。

生:它是向我们介绍了这个小船是怎样进出的。

生:小船的两头系着绳子,里外各有一个工人,里面的工人拉这个绳子,往里面拉,小船就进去,外面的工人拉那个绳子,往外面拉,小船就出来了。

师:同学们,有个问题,为什么不划着进去呢?

生:因为像这么窄小的地方,你根本没有人能放桨,就是划桨。还有,你得躺着,稍微起来一点点,鼻子呀、额头呀,就会碰破,你怎么可能站起来划桨呢?

生:我觉得,因为他说人须仰卧在小船里,这说明洞的顶非常矮,如果还能划桨的话,为什么还要仰卧在小船里呢?

师:很好,同学们真会思考。你说。

生:既然是划,就应该是直着身子划,而如果弯下身子的话,划得肯定偏了,如果直着身子的话,就像后面说的,就会撞破了鼻子,擦伤额角。所以说,划着过去是不可以的。

师:好,同学们,作者寥寥数语再一次告诉我们孔隙是多么的矮小。同学们,只有这样的小船才能安全进出。据说呀,我们的领袖毛主席在晚年的时候呀,因为发福,没有能够进入到内洞,被卡在了孔隙的中间,留下了遗憾。这一段话呀,同学们读的时候,可不能着急,要细细地读,慢慢地品,哪些词语让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别放过它,画出来,品一品,开始!

(生默读,边读边画。)

师:好了,哪位小朋友愿意给大家汇报?好,请你来。

生:我觉得第一个是仰卧,我就仿佛感觉到自己正仰卧在那小小的船里面。第二个是“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我就仿佛感觉到背部,全身几乎都贴到了船的底下。

师:谁也找到了这一处?举手,给老师示意一下。这么多同学都找到啦,那同学们,“贴着船底”这个“贴”,看看课文,是怎么贴的,谁能读读,你读。

生: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部,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好,从后脑到肩背,再读。

生:从后脑到肩背。

师:看准了,哪位同学还能再读读这句话,来你试试。

生: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来,你告诉大家,这个“贴着”,“没有一处不贴着”,是怎么贴着的?

生:就是,因为石头就像人一样压了过来,说明它,这个孔隙很窄,所以他什么地方,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贴着船了。

师:好,我们一起读读这一句,“自以为从……”齐!生读

师:同学们,这写得多啰嗦呀,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不啰嗦吗?你说。

生:因为肩背是身体比较靠上面的部位,而脚跟是身体下面的部位,从肩背到脚跟,说明他的身体全部都靠着船了,才说了一声“行了”。

师:真的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了。还有谁来汇报?请你。

生:我要汇报“挤压”,因为船非常小,跟那些钟乳石,和石笋压在一起,所以,就挤压在一起,比喻非常窄。

师:你能读一下这句话吗?

生: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像,都朝我挤压过来。

师:孩子你读的这一部分呀,是叶老先生的真实感受啊。正因为文章有了叶老先生的这些真实感受,我们读起来才能身临其境,所以,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学习这种方法。

(四)总结

师:同学们,很遗憾,我们还没有深入的品味叶老的真实感受,那么有一句话说,描述双龙洞,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我们今天领略的是独特的进孔隙的方式,那么,下节课让我们继续来了解奇观,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2025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收藏 点赞

热门活动

在线客服

互动交流

微信客服咨询 添加微信客服
随时 随地答疑解惑
“码”上添加

历年试题0元下载 历年试题卷12套 考前模拟卷12套
中小幼 科一科二
“码”上领取

高分吃“面” 试讲稿 说课稿
着装仪态 板书规范
“码”上测试分析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版资料

确认登录 放弃离开
  • 山香微信客服平台
    (添加微信客服
    随时随地答疑解惑)

  • 招教历年试题
    (6大学科
    100套试题)

  • 入编资格测试
    (综合分析
    “码”上知晓)

版权所有:海南山香教育文化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6-2025 山香教育 All Right Reseverd 琼 ICP 备20220159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