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渗透在学校的自然环境、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及观念环境的课程( )。
A.修课程
B.显性课程
C.隐性课程
D.选修课程
2.制约课程发展的因素不包括( )。
A.社会
B.知识
C.学生
D.政府
3.把课程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依据是( )。
A.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B.学科固有的属性
C.课程设置的要求
D.课程开发与管理的主体
4.历史上,第一次将课程评价纳入课程开发过程中并使之成为课程开发的环节之一的教育家是( )。
A.斯塔弗尔比姆
B.泰勒
C.布鲁纳
C.布鲁姆
5.采用频繁反馈和根据每个学生的需要进行评价属于( )。
A.诊断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绝对性评价
6.王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向学生讲述一幅美术作品时,详细介绍了这幅画的背景、技巧、颜色的使用,但是没有向学生展示这幅作品的图片,底下的学生都茫然地望着老师,不知所云,课后对于这幅美术作品也毫无印象。造成学生茫然的主要原因是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
)原则。
A.直观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循序渐进
7.班级教学的主要优点不包括( )。
A.充分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B.教师按固定的时间表同时对几十名学生进行教学,扩大了教育对象,加快了教学进度,提高了教学工作效率
C.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方面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使教学能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发展教育事业
D.把相同或相近年龄和知识程度的学生编为班级,使他们成为一个集体,可以相互促进和提高
8.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轮流地教,这种组织形式是( )。
A.个别教学
B.单个教学
C.道尔顿
D.个性教学
9.教育具有人口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这些是教育的( )。
A.社会遗传功能
B.人的培养功能
C.本体功能
D.社会功能
10.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 )。
A.妈妈教孩子洗衣服
B.初生婴儿吸奶
C.成人学开车
D.木匠教徒弟手艺
【参考答案解析】
1.C【解析】隐性课程又被称为潜在课程或者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显性课程是指有计划有预期目的开发设计的课程。所以渗透在学校环境以及观念中的课程是隐性课程。因此,本题应该选择C。
2.D【解析】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性制约学校课程,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学校课程,人类文化知识及科技发展水平制约学校课程。
3.A【解析】按照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按照学科固有的属性来划分,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从课程计划对课程设置实施的要求来划分,分为修课和选修课。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4.B【解析】泰勒,被誉为“教育评价之父”,在课程研究发展历史上,他第一次把课程评价纳入课程开发过程并使之成为课程开发的环节之一。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1967年在对泰勒行为目标模式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CIPP模型。
5.C【解析】形成性评价的基本思想是采取频繁的反馈和根据每个学生的需要因人而异地进行评价。
6.A【解析】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即为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助于解决抽象符号与其所代表实际事物之间的矛盾。题干中王老师一味描述忽视了学生直接经验的感知,故选择A。
7.A【解析】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的优点:①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②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③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④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不足:①难以因材施教;②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③缺乏灵活性。
8.A【解析】在古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学校盛行的都是个别教学制。由于学生的年龄、程度和学习的内容、进度各不相同,教师对他们只能一个一个地轮流施教。其显著优点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较好地适应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由于一个教师所能教的学生的数量十分有限,然导致教学规模小、教学成本高和教学效益低。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个体小手工生产方式在教学工作中的反映。
9.D【解析】政治、经济、文化、人口都是教育的社会功能。
10.B【解析】B选项属于本能行为。
https://www.shanxiangjiaoyu.com/zixun/20190428/8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