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教师招聘 2020教师招聘考试试题答案:天津武清区《教育综合》
2020教师招聘考试试题答案:天津武清区《教育综合》
发表时间:2019-12-02 来源:山香教育官网
  • 报名条件
  • 考试指南
  • 历年考情
  • 选课报班
专业老师在线答疑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题干中的这段话蕴含的意思是教师应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克服缺点。这表明教师要因材施教。因此,题干所述内容体现了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D【解析】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1806年)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同时,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3.D【解析】略。

4.B【解析】系统脱敏是指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其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题干所述是系统脱敏法的典型事例。

5.A【解析】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青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

6.B【解析】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题干所述内容为班主任对小丽前段时间学习过程的评价,因此属于形成性评价。

7.A【解析】在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外力的屈从或对惩罚的逃避。小明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属于前习俗水平。

8.D【解析】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培养各种技能和技巧的基本教学方法。练习法能体现教学的巩固性原则。

9.C【解析】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和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物和现象,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题干所述体现了演示法的内涵。

10.A【解析】图式是指有组织的知识结构,是对范畴的规律性做出编码的一种形式。这些规律性既可以是知觉的,也可以是命题性的。图式是关于某个主题的一个知识单元,它包括与某主题相关的一套相互联系的基本概念,构成了感知、理解外界信息的框架结构。题干所述关于狗的知识表征方式是图式。

11.B【解析】略。

12.B【解析】负强化也称消极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该生由于坐在教室后排并低头减少了被提问的次数,于是增强了这种行为,这是受到负强化的表现。

13.C【解析】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其中,注意过程决定了个体在众多榜样作用影响时有选择地观察哪些方面。观察者首先须注意到榜样行为的明显特征,否则,就不可能习得这一行为。影响学习者注意的决定因素有多种:榜样作用的刺激方面有独特性、情感诱发力、复杂性、流行性、功能性价值等;在观察者本身特征方面有感觉能力、唤起水平、知觉定势和以往的强化等。请非常有影响力的明星参与制作公益广告注重的是观察学习中的注意过程。

14.C【解析】下位学习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当新知识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并使其精确化时,便产生了相关类属学习。学生学习了“0和正整数”掌握“数”的概念,再学习“负数”重新认识了“数”的概念,后者的学习因类属于前者的学习而获得意义,原有概念的内涵被加深或扩展。题干所述学习属于下位学习中的相关类属学习。

15.B【解析】奥苏贝尔提出组织学习的原则有逐渐分化原则和整合协调原则。逐渐分化原则即首先应该传授一般、包容性广的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这样可以为每个知识单元的教学都提供理想的固定点,即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先前知识。题干所述是逐渐分化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

16.C【解析】自我价值理论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文顿提出的。该理论以成就动机理论和成败归因理论为基础,从学习动机的负面着眼,企图探讨“有些学生为什么不肯努力学习”的问题。自我价值理论重在对学校教学中的现实问题进行解释,关注那些在学习中采用故意不学习、故意迟到等自我妨碍学习策略的学生的心理归因。自我价值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有的学生为什么不肯努力学习”,而“有的学生为什么要掩饰其努力或拒绝承认其努力”等问题。

17.D【解析】一般认为,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三个特征。

18.A【解析】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暂时停下来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转而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或几周之后,他可能会忽然想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酝酿效应。

19.D【解析】共情又称为移情,是由真实或臆想的他人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题干所述符合共情的含义。

20.A【解析】评分者信度指的是多个评分者给同一批人的答卷评分的一致性程度。题干所述做法是为了保证评分的信度。

21.D【解析】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22.D【解析】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23.B【解析】略。

24.B【解析】心智技能也称为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25.D【解析】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上占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它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气氛区。

26.B【解析】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可知,能力属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努力程度属于内部的、可控的、不稳定因素;任务难度属于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运气属于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因素。

27.B【解析】略。

28.D【解析】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杀鸡儆猴”的意思是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可以用观察学习理论来解释。

29.D【解析】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把别人或某个群体的态度作为自己的态度,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该阶段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30.A【解析】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处于关注生存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

31.C【解析】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即是典型的迁移形式。

32.A【解析】略。

33.D【解析】知识的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中心环节。

34.B【解析】抑郁症是以持久的情绪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35.C【解析】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不太知足、不安全、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放纵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是不成熟的,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探索精神,有极强的依赖性,遇到新奇事物或紧张事情就会退缩。民主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是成熟的,他们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自我肯定。

36.A【解析】归属与爱的需要,也称社交需要,是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它是生理和安全需要满足之后的更高一级的需要,包括被人爱与爱他人、希望交友融洽、保持友谊、和谐人际关系、被团体接纳、成为团体一员、有归属感等。题干所述学生缺乏的需要是归属与爱的需要。

37.D【解析】略。

38.D【解析】初中生的思维开始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所以,形式运算阶段所需要的思维能力才是培养的重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39.A【解析】备课过程中的“吃透两头”是指“吃透教材”和“吃透学生”。“吃透教材”是指教师要熟悉所教学科的教学内容、知识体系以及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吃透学生”是指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风格等。所以答案选A项。

40.A【解析】略。

41.D【解析】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所以,教师应慎用惩罚。题干所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惩罚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

42.B【解析】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题干中数学老师的做法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也就是形成问题表征。

43.D【解析】组织教学活动即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

44.B【解析】分组教学有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等。在能力分组中,按照组内成员同质性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同质小组,即按照学生的能力水平或者学习成绩编班,将能力大致相同的学生编为一组。另一种是将学生依照学业水平、能力倾向和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着重强调异质成员间的相互协作学习。在同质小组中,将学生按能力分组后,各组以不同的进度完成相同的课业,这种分组通常称为活动分组。所以答案选B项。

45.C【解析】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二、多项选择题

46.ABD【解析】问题解决中常用的策略有算法和启发式策略。常用的启发式策略有手段—目的分析法、逆向搜索法(逆向推理法)、爬山法等。

47.AB【解析】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

48.ABCD【解析】知觉的基本特性包括:(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理解性;(3)知觉的整体性;(4)知觉的恒常性。

49.AD【解析】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通过看《哈利·波特》系列书籍想到魔法学院的场景,就是再造想象的过程。再造想象属于有意想象。

50.CD【解析】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四种。

51.ACD【解析】课外教育活动是指学校在学科教学活动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它不以课程中的学科为单位,内容不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限制,有其独特的范围和性质。所以B项不选。

52.ABCD【解析】良好品德的培养方法有:(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也是非常有效的。

53.ABCD【解析】教师的权利包括:(1)教育教学权;(2)科学研究权(学术自由权);(3)管理学生权(指导评价权);(4)获得报酬权;(5)民主管理权(参与教育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

54.ABC【解析】教师劳动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这种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劳动对象的差异性和变化性;(2)教师的劳动目标和任务是复杂的;(3)教师的劳动方式是复杂的。

55.BC【解析】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有:(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

56.ABCD【解析】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1)能力类型的差异;(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3)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4)特殊能力的差异;(5)能力的性别差异。

57.BCD【解析】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58.BCD【解析】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主要内容包括:(1)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2)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3)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59.ABCD【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60.ABD【解析】前运算阶段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表现为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相协调,如当自己的汤是热的时,就认为别人的汤也是热的,即认为“自己想的就是别人想的,别人的感受和自己的感受是一样的”,这种认识上的自我中心与利己主义不同。C项说法错误。

三、填空题

61.认同62.替代强化63.教育问题64.意志65.主体66.热爱学生67.倒U型68.《学记》

四、名词解释

69.精加工策略

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70.课堂结构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课堂结构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

71.自我强化

自我强化是指对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五、简答题(答案要点)

72.简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深度加工材料,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编码,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有效运用记忆术;(7)适当过度学习;(8)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根据记忆和遗忘的规律,防止遗忘)。

73.简述程序教学所遵循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1)小步子原则;(2)积极反应原则;(3)自定步调原则;(4)及时反馈原则;(5)低错误率原则。

74.开展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活动要有明确的中心目标,认真设计安排好每一次活动。(2)活动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参与活动和获得成功的机会。(4)要积极争取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帮助。充分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的力量,相互协作,使学生在多方面的协同关怀下健康成长。

六、论述题(答案要点)

75.结合教学实际,试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生观。

(1)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①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问题的终答案,而是随着人类进步而不断改正并随之出现的新的假设和解释;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此外,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但学习者仍然会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进行理解并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

(2)建构主义学生观。建构主义非常强调学习者本身已有的经验结构,认为学习者在学习新信息、解决新问题时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其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通过儿童早期认知发展的研究也发现,即使是年龄非常小的孩子也已经形成了远比我们所想象的要丰富得多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发展出新的知识经验。

(考生可结合实际适当加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七、案例分析题(答案要点)

76.(1)刘亮同学将自己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归为自身能力,认为自己反正学不好,就不再花费时间和精力学习了。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题干所述刘亮同学即出现了习得性无助,认为自己做什么也不会有什么改变,因此也不想努力学习。

(2)刘亮出现无力感的原因是将自己学习不好归为自身能力问题,面对因在学习上多次失败而变得自暴自弃产生无力感的刘亮,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减轻或消除他的无力感症状,提高他的学习积极性。①使学生获得成功经验,打破失败不可避免的神话。无力感的产生通常是在屡遭失败之后,感到无法控制结果,并对以后的成功不抱期望。如果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便打破了失败的连续。使学生感到失败并非不可避免,成功也是可能的,这样,无力感便会减轻或消除。②改变学生的消极归因。改变无力感学生的消极归因,对他们进行归因训练,可以减轻或消除无力感。③转移学生对失败的注意力。无力感学生失败后产生焦虑和消极的自我关注,寻找失败的借口,从而分散了对学习任务的注意力,使学习受到破坏。因此,当学生在学习上失败后,教师通过口头指导,减轻学生对失败的紧张焦虑,把学生的思维从对失败的消极关注上转移到有关的学习任务上,对减轻或消除无力感是很要的。

2024年教师招聘官方微信客服

  • 公告资讯
  • 学习答疑
  • 1对1指导
  • 笔试资料
  • 面试技巧
  • 公开讲座
手机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客服老师微信领取
收藏 点赞

热门活动

在线客服

互动交流

微信客服咨询 添加微信客服
随时 随地答疑解惑
“码”上添加

历年试题0元下载 6大学科,100套试题
学练结合,查漏补缺
“码”上领取

测测你是否适合当老师 学历年龄分析,资格证书分析
报考地分析,历年考情分析
“码”上测试分析

附件下载确认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版资料

确认登录 放弃离开
  • 招教微信客服平台
    (添加微信客服
    随时随地答疑解惑)

  • 招教历年试题
    (6大学科
    100套试题)

  • 招教入编测试
    (综合分析
    “码”上知晓)

版权所有:北京山香时代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6-2023 山香教育 All Right Reseverd 京 ICP 备 15067719号-1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160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