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这一思想体现的是教育的()功能。 
	A.政治  
	B.经济 
	C.文化  
	D.育人 
	2.魏老师在课堂上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讨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而魏老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保证学生不偏离主道,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说明教学过程中,() 
	A.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统一 
	C.学习知识与应用知识相统一  
	D.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3.经历的事情再次出现并被识别,这一过程是() 
	A.识记  
	B.再认  
	C.回忆  
	D.追忆 
	4.奥苏贝尔针对讲解式教学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使用该策略的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 
	A.比较组织者 
	B.观念固着点  
	C.关系类属者  
	D.符号中介物 
	5.如果要巧妙引入新课,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知,往往采取() 
	A.先讲后书  
	B.先书后讲  
	C.边讲边书  
	D.视情况而定 
	6.法律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能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亡的,属于() 
	A. 法律解释  
	B. 法律事件  
	C. 法律行为  
	D. 法律机关 
	7.我国南北地理的分界线是(),此线南北,无论是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地理风貌以及人民的生活习俗,都有明显不同。 
	A. 大别山—淮河一线  
	B. 大别山—大巴山一线 
	C. 秦岭—淮河一线  
	D. 秦岭—黄河一线 
	
	
	
	
	
	
	【参考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A【解析】“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出自《墨子·尚贤上》,意思是如果贤良人才多,国家就治理得很好;如果贤良人才少,国家就治理得差。国家的兴衰在于人才多寡。这说明教育可以通过培养人才来实现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功能。 
	2.B【解析】魏老师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讨论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魏老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保证学生不偏离主道,这体现了魏老师的主导作用。魏老师的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统一起来。 
	3.B【解析】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4.B【解析】先行组织者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及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使用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5.A【解析】板书的时机一般分先讲后书,先书后讲,边讲边书。如果要巧妙引入新课,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知,往往采取先讲后书,总结后再出示课题,收到画龙点睛之效。 
	6.B【解析】A项,法律解释是指一定的人或组织对法律规定含义的说明。B项,法律事件是指法律规范规定的、与当事人意志无关的,且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C项,法律行为是指与当事人意志有关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作为和不作为。D项,法律机关是指制定、执行法律及监督法律执行的机构。故选B。 
	7.C【解析】广义上我国南北方是以秦岭—淮河一线为分界线,此线南北两方差异明显,各具特色。故选C。 
 
                            
                                https://www.shanxiangjiaoyu.com/zixun/20240710/20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