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A.素质教育以促进知识深刻内化为目的
B.素质教育以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为基础
C.素质教育以激活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发展为核心
D.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
2.“齐风俗,一民心”反映了德育的( )
A.社会性功能
B.个体生存功能
C.个体享用功能
D.教育性功能
3.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面临多重选择,这种冲突属于(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4.1970年,加涅根据学习的繁简水平不同,提出了八类学习。其中,( )即经典性条件作用,学习对某种信号做出某种反应。其过程为:刺激—强化—反应。
A.信号学习
B.连锁学习
C.辨别学习
D.概念学习
5.如果一个学生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个体稳定的不可控的内部特征时,他会产生一种( )的观念。
A.“我太笨了”
B.“我不够努力”
C.“问题太难”
D.“我运气不佳”
二、教学设计题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1)请简述小学数学课程的设计思路。
(2)如指导小学生学习这节课,试拟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参考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A【解析】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2.A【解析】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题干所述为古代中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的体现。因为,古代中国是一个特别重视道德教化的国度,德育一直是统治者“齐风俗,一民心”“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工具。
3.D【解析】多重趋避冲突即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个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如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选择困难。
4.A【解析】信号学习是指学习对某种信号做出某种反应,其过程为:刺激—强化—反应,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
5.A【解析】根据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可知,个体稳定的不可控的内部特征为能力因素,因此会产生“我太笨了”的观念。
二、教学设计题
(1)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2)教学目标:
1.经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通过列举生活实例解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过程,认识运算律丰富的现实背景,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用途,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渗透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
(3)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感受交换的好处
首先出示加法和乘法的计算题让学生快速口算出答案,接着给出两个复杂的算式。现在还能马上口算出答案吗?针对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法?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1.将加法和乘法算式同时呈现,让学生一组一组观察,每组中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为什么可以把等号连起来?你还发现了什么?
2.通过模仿创造出几组加法和乘法算式,加以验证。观察教师的例子、自己仿写的以及书本中淘气和笑笑写的算式,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3.总结;课件出示内容;
4.寻找生活中的事例解释所发现的规律。
5.师会接着追问:关于交换律的算式和事例学生们能举的完吗?你们能创造一个更简单的方法来表达发现的规律吗?
6.选择方法进行投影对比,让学生解释自己的方法,在对比评价中得出更简便的字母表示法(板书a+b=b+a;a·b=b·a)这里要注重说清楚a,b各表示什么,以及两个运算律的异同。
(三)巩固规律
规则是我说算式,学生说交换后的算式,适时加入减法和除法,在学生产生冲突时继续追问:a+b=b+a;a·b=b·a那么a-b=?a÷b=?。
(四)深化练习,拓展提高
1.结合下面的例子说明等式为什么成立。通过显示背景理解交换律的实际意义。
2.运用规律填一填,了解学生对交换律的掌握情况。
3.计算下列各题,并应用规律进行验算,通过比较,发现利用交换律在计算中可以选择符合习惯的方式列竖式,还具有验算的作用。
4.接着出示课始的复杂运算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交换律使问题简单化。
(五)全课小结
说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六)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a+b=b+a;a·b=b·a